三明美食-福建美食
【擂茶】
在三明的客家地区即便是拜访一户普通人家,游人也会受到客家茶道的礼遇。那种带有排水管道的茶盘几乎是客家家庭的必备品,而繁复的泡茶过程几乎是一种表演。一包茶叶只泡三四道茶水,泡好之后倒入酒盅般的小巧的茶杯里饮用,这样喝茶的方式与其说是为了解口渴、品茶味,还不如把它看作生活中的一种艺术。

【鱼生】
又名生鱼片,是宁化的传统名菜。原料限3-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,迅速去鳞、皮、内脏,再剔去排刺,然后横切成薄片,洒麻油,再蘸酱油、芥辣即可食用。鱼生鲜美爽口,为下酒名菜。

【沙县扁肉(馄饨)】
扁肉是沙县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,其实就是馄饨,名字不同,做法也有特别之处。扁肉的肉馅制作时不用刀,而是把鲜肉用特制的木棒敲打成细腻的肉泥,包制扁肉的面皮也薄,约合饺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。扁肉吃起来,面皮嫩滑,肉馅爽脆有嚼头。

【沙县烧卖】
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著名特色小吃,分咸的和甜的两种。沙县烧卖皮薄个小,制作时在面粉中掺入部分木薯粉,蒸熟后皮呈半透明状,晶莹剔透、小巧玲珑。烧卖对馅极为讲究,虾仁、瘦肉、冬笋、香菇、粉丝是少不了的。食用时佐以天然调味品豆豉油,咸淡酸辣可由食用者自行掌握。除了咸烧麦,沙县夏茂镇还有一种甜烧麦,外形相同但馅是甜的,是用白糖、饼丁、紫菜、桔饼丁、碎花生等制成。烧麦洁白晶莹、皮薄馅多,吃起来鲜香爽滑,味道鲜美。

【沙县拌面】
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地区的特色小吃。拌面主要制作原料有花生酱、精盐、酱油、香醋、味精、香油、酸菜、料酒、香葱、蒜泥等。食之口味咸甜,油而不腻。

【沙县豆腐丸】
沙县豆腐丸入口嫩滑,香味四溢,是高蛋白、低热量的健康美味。做法是:将鲜豆腐与蛋、姜汁、木薯粉、胡椒粉等若干种配料在盆中搅成糊状,然后用汤匙舀起包入肉馅,投于水中文火慢煮煨好后捞起备用。接下来烧好配汤,加入豆腐丸用文火煮至10-15分钟,再加麻油、黄酒、辣酱等佐料,起锅后即可食用。

【泥鳅粉干】
泥鳅粉干是先将泥鳅煮熟后,在汤中加入烫过的上好粉干和生姜、腌菜、红酒等调料,即可食用,口味讲究嫩、香、软、滑、鲜,味道清淡,是很多本地人早餐的首选。

【游浆豆腐】
游浆豆腐是汉族传统豆制品之一。历史悠久。将大豆浸泡、磨浆、滤净、煮浆后加入少量盐卤,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“花”后,再放入木框内,压去过剩的水份即成。
【尤溪锅边糊】
尤溪锅边糊是一道福建省的汉族特色小吃。因产自福建尤溪而得名。早在抗战时期就饮誉于省内外,当时最出名的要数“毛家五弟公锅边糊”。
【永安艾果】
艾果又称清明果,每年的阳春三月,都兴做艾叶米果,材料是有艾草和大米做成的,工序比较复杂,永安人的馅最喜欢笋,是不能少的。

【永安粿条】,
永安的著名小吃粿条,是把稻米磨浆蒸熟而制成的,吃法多种多样。最普遍的吃法是把粿条用开水烫过之后放入骨头汤中做成汤粉;也可以配上菜和肉炒来吃。也有把粿条卷成筒状,用叉子叉着蘸酱油吃的,这样的粿条叫“粿条筒”或“叉叉粿”。到端午前后,当地人会将艾草磨成粉掺入米浆里蒸成粿条,把它当作皮来报上酸菜、笋丝等馅料来吃,叫做“艾粿”。

【明溪肉脯干】
是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的特色小吃,起源于南宋末年。明溪肉脯干精选猪后腿瘦肉为主料,加入调味品,用炭火慢慢烘烤而成。肉脯干主要制作原料有猪腿肉、黄酒、大蒜、盐、五香粉、酱油、味精等。成品色泽鲜艳,味道鲜美,风味独特。

【泰宁暖菇包】
是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的特色小吃,因制作原料不同,有包糍和包子之分。包糍是以大米和干暖菇粉做成糍团,制作馅料的原料有腊肉、鲜笋丝、虾米、豆腐干等。

【泰宁碧玉卷】
碧玉卷是泰宁传统小吃,俗称韭菜糍。其做法是:将大米和韭菜磨成稀浆,再摊在平底锅上烙成簿饼,然后卷入香菇、鲜笋、肉丝、辣椒粉等馅料做成筒状。趁热而食,油软润滑,色香味俱全。
